• 首页
  • 资讯中心
  • 详情

《中国会计报》专访智能财务师证书项目总顾问刘勤

日期:2019-12-09

编者按:近日,《中国会计报》就智能财务论坛召开之际,专访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智能财务师证书项目总顾问刘勤教授。


1、在去年,您发表了《智能财务的体系架构、实现路径和应用趋势探讨》对智能财务做了定义和框架设计。现在回头看这个文章,您有什么感想?


[回答]
        去年发表这篇有关智能财务的文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感觉到当时智能财务正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理论界有关智能财务的内涵、外延、发展路径等都没有权威的定义,有关概念模糊不清,所以我与我指导的博士后杨寅一起,尝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梳理,试图对智能财务给出我们自己的理解;二是当时我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在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讨,我们希望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一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智能财务与传统的会计和财务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是当时我们学院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团队正在酝酿成立智能财务研究中心这个平台,需要对智能财务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以便划定这个中心的研究边界。
        发表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创刊号上之后,由于各类媒体的传播,这篇文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应,为此有很多同行到学院来与我们共同探讨智能财务的发展问题,邀请我们在有关智能财务的论坛上发表演讲,同时也给我们会计信息化团队带来了一系列智能财务的咨询业务,客观上也加速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中心的建设步伐。当然,今天看来,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我们认为,智能财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方向和路径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根据实务的发展情况进行持续的迭代研究。

2、在实务、研究、教育领域,1年来智能财务的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动向?在这1年,这个领域,有什么企业和人有特别的表现呢?


[回答]
        从已掌握的信息来看,智能财务的发展,在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变化要大于在实务领域的变化,个人判断其主要原因是实务的发展需要较长的产品研发和系统建设周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以及必要的组织和流程的变革,因而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一年来有关智能财务,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某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新开设了智能财务方向(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以智能财务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明显多于往年,有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知识图谱、神经网络、人脸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论文和图书显著增长等(如陈虎的《财务机器人》,程平的《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等图书的出版)。种种现象表明,智能财务的发展已引起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
        在实务领域,产品最为成熟、部署时间较短、投入产出较大、应用场景广泛、最被业务认可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研发和应 用进展迅速,有关RPA的软件供应商如雨后春笋,RPA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之一。尽管很多人认为RPA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但随着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复杂图像识别等应用场景在RPA中比例的增加,具有智能化特点的第三代和第四代RPA已经出现,因而RPA也就成为智能财务的热点领域。
        相对RPA,知识图谱、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的应用进展还不够显著,不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就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这些技术就会在财务领域有重大的应用突破,可能会诞生出类似于财务机器人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产品。

3、在智能财务领域,中国与外国的差距如何?


[回答]
        由于对中外智能财务的发展情况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因而无法对这个问题做严谨科学的分析,以下我仅从人工智能的产业技术和外资企业的智能财务应用水平两个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代表人工智能理论水平的AI算法(如深度学习框架)研究,美欧机构一直走在前面,中国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目前还缺少原创性算法;此外,在代表算力的GPU研发和代表数据支撑能力的公共数据集建设方面,中外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与智能财务相关的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方面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中国却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在论文发表、IT企业数量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也在逐步逼近美国等先进国家。
        个人认为,由于当前的人工智能企业将主要的应用领域聚焦在医疗健康、金融、商业、教育和安防等领域,真正投入到企业财务这个“小众应用领域”的企业并不多,因而,中外智能财务的应用基本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目前差距并不显著,或许在部分应用领域中国还会领先于其它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根据我们近期开展的中国企业财务智能化现状调查发现,在中国的欧美外资企业已使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数量(平均5.68个)和一些典型财务管理模块(如合同管理、发票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核算、合并报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的智能化程度都要显著高于其它类别的所有制企业,这也间接地体现了中外企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的差异。

4、对于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您是如何规划的?在这一年都有哪些进展?在您的设想中,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回答]
    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中石油财务共享中心、金蝶软件、元年科技等几个合作伙伴于2018年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性研究组织,我们希望借助于这个中心能逐步搭建起一个开放式的高端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具有相同愿景的机构加入,共同探索智能财务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创造全新的智能财务产品和服务,培育智能财务的最佳应用实践,培养智能财务管理人才等。
        在过去的一年内,一方面我们不断扩大智能财务研究平台的规模,陆续吸引了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艺赛旗RPA公司、中兴新云、科大讯飞、用友网络等业界著名的协会和公司加入中心,成为新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我们初步组建了由40余名院内外专家组成的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发布了15个重点研究课题,内容涉及核心技术、应用场景、转型机制、风险管控、能力框架、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中心研究人员的积极响应,其中11个课题顺利立项并完成研究,这些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将在12月8日智能财务高峰论坛上公开发布。
        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坚持开放和合作的发展理念,不断扩大中心的规模,吸引更多的IT公司、咨询公司、行业协会、高等院所等成为合作伙伴,吸引更多的学者和实务专家进入中心研究人员团队,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把中心打造成中国最知名的智能财务研究力量之一。

5、对于智能财务,您有什么梦想或期望吗?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定会使基层的会计人员最终失去立足之本,被迫转入其它工作岗位。因此,业界一部分人对智能财务的发展忧心忡忡,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尽管变革者都认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因某个群体的意志而放慢她的脚步,但从感情上,我们还是不愿意一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同行因此止步于自己的工作生涯。作为一个竭力推动智能财务发展的学者,特别期望能找到让人类工作者和计算机都能发挥其长处的、一个理想的人机协同共生的智能财务管理模式,让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满足大幅提升这个行业工作效率的需求,又不至于违反我们一贯坚守的伦理道德。
        我们深知,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的模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政企学研商社会各界共同的不懈努力,在组织分工、流程配套、系统建设、风险管控、成本收益和伦理安全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协同探索,当然也需要我们广大的会计人员能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智能财务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